甘肃省智能信息技术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依托于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校级重点学科,抓住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在民汉双语智能信息处理、智能产品研发以及教育技术上的技术积累,营造我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环节,为我省智能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建立开发环境,服务于我省的人工智能教育,加快我省在公共服务、教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智能化建设步伐。
工程研究中心的组建,定位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产品的研发两个方面重点解决民汉双语教学中的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教育中的资源开发、工业生产中的智能信息处理、智慧农业等问题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级人才,建立我省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和教育基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工程研究中心突出“师范特色”、“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首先,工程研究中心立足于我省及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建设,为我省及西部地区的师范教育提供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其次,工程研究中心将民汉双语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社会服务中,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提供智能化信息技术产品,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第三,工程研究中心面向我省的工农业生产开发智能产品,以工业生产技术的提升、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的实际需求为对象,对我省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程研究中心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6名(博导3人),副教授18名;博士14名,在职博士生7名;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计划人选1名,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甘肃省“333”“555”科技创新人才1名;留学回国人员6名;明德教师奖获得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留学回国人员3人;3名教师获得学校“教学科研之星”称号,部分梯队成员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近2年培养了超过100名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学术型、专业型和中职硕士研究生、200余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硕士研究生就业率100%, 在教育行业、互联网教育企业、IT企业等信息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A2类以上论文10余篇。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的专业竞赛中,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20余项国家级奖项、15项省部级奖项。
近年来承担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校级项目及横向项目21项。近年来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35篇、被SCI/SSCI/A&HCI收录11篇、被EI收录44篇;获得专利授权60余件,获得软件著作权80余件;教学研究获奖4项,科研获奖2项,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11项。